几乎所有家庭的孩子叛逆厌学,是从子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开始的
他嫌学校食堂饭不好吃,我每天早起做饭,中午顶着太阳给他送到学校……
他嫌学校食堂饭不好吃,我每天早起做饭,中午顶着太阳给他送到学校……
“不想上学”“学习没用”“一到学校就难受”,这些话语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声。厌学并非简单的“懒惰”或“叛逆”,而是个体、家庭、学校与社会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心理与行为困境,其根源值得深入剖析。
一位成绩不错的重点中学学生跟随父母到我们机构寻求帮助。他诉说:“之前排在我后面的近百个同学都休学、转学了,我就成了年级最后几名。”这让他压力很大,因此想“跟风”休学。
根据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21~2022)》,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 14.8%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。而 2025 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,青少年有抑郁或焦虑风险时,有更高比例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。在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,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
“儿子才上初二,突然说不去上学了。我好说歹说,他就是不动弹,问急了就摔门。
自驱力创始人苏重举老师针对“厌学、躺平、辍学”的孩子和家庭给出的落地的方案方向,常规的教育方法已然失效。需要一套更加根本性、更具疗愈性、更低门槛的方案,核心在于“重建关系、重建价值、重建自我”。
在高中生阶段,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觉醒以及个性的独立,思想的成熟,想法的增多,情绪波动也会比较大。
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,瞬间让无数家长陷入焦虑和愤怒。但责骂与强迫往往适得其反,甚至引发更激烈的亲子冲突。
为帮助家长掌握在校生青少年有效沟通与情绪引导的方法,解析青少年厌学背后的原因,重建孩子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。团市委将于9月12日(星期五)下午3:00在团市委“椰青汇”视频号和抖音公众号开展第五期“椰青汇”公益直播。本期直播以“‘我不想上学!’——青少年厌学行为
当孩子反复说“我肯定跟不上课”“去学校只会更糟”的时候,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又气又急,简直可以说是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。家长们通常赶紧给孩子打气“你能行”“我们相信你”,却常被孩子一句“你根本不懂”噎回来。
面对孩子的 “问题行为”,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 “纠正”:没收日记、断网、强行转学…… 但越较劲,孩子反抗越激烈。直到有天发现,那个曾经黏着你撒娇的小不点,成了浑身带刺的陌生人。
复学季家长最常见问题:对于失去动力、紧闭房门的孩子,我到底是该用力“推”一把,还是“接纳”他的现状?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关于孩子成长与亲子关系的话题。
当我接触到17岁的小宇(匿名)时,他已经被三所学校劝退,每天游戏超过12小时,父母甚至砸过他的电脑。然而令人震惊的不是他的沉迷程度,而是他悄悄整理的32本游戏数据分析笔记——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英雄的胜率计算公式和战术分析。
儿子今年11岁,上小学五年级。因为他学习的事儿,我头发都快愁白了。
开学第一天,山东某小学门口上演了一幕荒诞剧:三名保安架着一名哭闹的小学生"四仰八叉"地抬进校门。同日在湖北,警察也加入了"抬娃队伍"。这些短视频时代的开学名场面,与记忆中"背书包蹦跳上学"的经典画面形成刺眼对比。当物质条件远超从前的00后们,却需要动用保安力量
2025 年 8 月的一个傍晚,李萌在整理儿子王浩的书包时,指尖蹭到了一本皱巴巴的数学练习册。翻开第三页,一道没算完的应用题旁边,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四个字:“好没意思”,笔画用力得戳破了纸。她突然想起早上送王浩上学时,孩子磨磨蹭蹭地说 “不想去学校”,她当时只
孩子厌学并非突然发生,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,家长可先对照排查:学业压力:作业量过大、成绩排名压力、学习难度超出能力范围,导致孩子产生 “学不会、做不完” 的挫败感;家庭关系:亲子沟通少、家长过度关注成绩(常指责 “怎么又考差了”)、家庭氛围紧张(如父母争吵),让
首先,学习本身的因素不可忽视。有时候,学习难度过高,远远超出了孩子现有的能力范围。长期在学习中难以取得好成绩,这就使得孩子缺失了成就感,慢慢地,对学习的热情也就消退了。另外,学习内容如果枯燥乏味,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,孩子自然提不起学习的劲头。
凌晨2点,客厅的灯还亮着。张妈妈盯着手机里“孩子厌学,家长做到‘无条件接纳’就能解决”的文章,手指却在发抖——14岁的儿子小辉已经休学半年,这半年里她学着“无条件接纳”:孩子要最新款球鞋,她咬牙借钱买了;孩子通宵打游戏,她不敢说一句“早点睡”;甚至孩子冲她摔门
"大黄蜂老师,我儿子最近说什么都不肯去学校了!"电话那头,林女士的声音带着焦虑,"他以前成绩很好,现在作业本都堆在书桌上积灰,每天就躲在房间里打游戏。"这位母亲哽咽着诉说,儿子小杰曾是班级前5名的优等生,却在升入五年级后突然出现厌学情绪。